當下,盡管互聯網保險領域的監管力度在加碼升級,但互聯網保險產品營銷套路依然不止。那么,互聯網保險都有哪些套路?如何規避呢?記者對此進行了整理。
套路一:對關鍵信息含糊其詞,產品名不副實。銷售誤導一直以來都是保險投訴中最常見的“頑疾”,由于保險業務員的專業水平以及素養參差不齊,銷售誤導在線上線下的保險銷售中屢見不鮮。在互聯網保險領域,部分保險機構或保險營銷員為片面追求關注度和銷售量,會推出所謂的“爆款”產品,存在宣傳內容不規范、網頁所載格式條款的內容不一致或顯示不全、保險機構相關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充分,缺少風險提示,免責免賠付條款存在歧義和誤導等問題,損害消費者利益。
套路二:通過默認勾選捆綁銷售。不少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網上購買機票火車票,稍不注意,可能就同時投保了搭售的意外險、延誤險。如果在付款后馬上發現“被投?!鼻覠o相關需求,那么只能退票重買或者聯系客服退保;如果沒及時發現,原本就有相關保障的消費者就花了冤枉錢。事實上,這種在線平臺與票務、酒店預定頁面通過默認勾選的方式銷售保險產品,侵害了用戶和投保人的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
套路三:隱藏健康告知以及除外責任條款。買保險不僅是投保人選公司選產品,不同保險產品對被保險人也會有一定的門檻限制,如果被保險人年齡超標或身體狀況不符合健康要求,就無法投保。雖說大部分網上熱銷的健康險產品都會以彈出告知、勾選特別提示等方式提醒投保人了解產品的健康告知以及除外責任條款,但也有極少數產品為了促銷量而將健康告知、除外責任等條款設置在不顯眼的位置,由此可能造成被保險人投保時輕松便利,但申請理賠時卻可能遭遇糾紛或拒賠的情況。
套路四:承諾高額回報。除了正規在售的互聯網保險產品,還有一些不法分子或保險代理人可能利用互聯網平臺虛構保險產品或保險項目,或承諾高額回報引誘消費者出資,或冒用保險機構名義偽造保單。消費者要認清保險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風險保障,盡管部分保險產品兼具投資功能,但其本質仍屬保險產品,以保障功能為主,千萬不要輕信保險產品超過正常范圍的高息宣傳。
記者了解到,針對互聯網保險的營銷套路,監管部門已經著手監管,例如,要求各保險機構停止發布存在過度營銷、誘導消費問題的營銷宣傳廣告。其中,所涉違規廣告包括但不限于“首月1元”“1元升級”“免費贈險”“實物抽獎”“限時停售”等內容,以及存在廣告標識不清晰、關閉按鈕不顯著、整屏誘導點擊等問題。
本報記者 蔣陽陽
【來源:雅安日報】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來信來電(024-23187042)聲明,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